本文引述自「慢行聽禪」一書

穿過生命迷霧,去看花——問「無常」,談生命方向盤

時間:2003年9月27日上午9:00〜12:00
地點:法鼓山創辦人辦公室(以下聖嚴師父簡稱「師」;殷琪董事長簡稱「殷」)

能了解無常、運用無常,就能找到快樂

殷:佛教的哲理不因時代的變化而面臨到挑戰及直接影響,時代走過,佛教的哲理仍然如此穩定,原因為何?

師: 從釋迦牟尼佛開始,他要告訴人們的是何為真理,而非何為崇拜對象,佛陀本身就不是要人崇拜的對象。無論是形而上或形而下的觀念,他沒有訂出一個最高的、最後的、絕對的真理,而是因人、因時、因地而有其適應性。佛法總括的一個原則,就是無常,這是我們所要掌握的本質精神。如果不能了解無常、接受無常、面對無常,煩惱與痛苦就產生了。若能了解、接受、運用無常,就能找到快樂。

殷:無常對一般人而言,都會是一種恐懼。

師:這是負面的想法,無常有正面的解釋。所謂無常,就是萬事萬物不可能永久,好與壞皆然。好的事物不可能永遠美好,也沒有一定準則,而是無止盡地發展,到了最後,無所謂好或者不好,那才是真好。至於壞,對一般人而言,最壞的狀況莫過於死亡了,這是最大的恐懼,因為生命、一切都嘎然而止。然而從佛法而言,死亡是一個過程,是無常的現象,甚至連死亡本身也是無常。因為死亡以後又充滿希望,所以死亡並不是很可怕的事。

殷:人們對死亡不了解,但人一出生就逐漸走向死亡。在現代社會,除非家庭有很深厚的信仰,否則社會並不鼓勵大家去思索死亡。但如果從小到大的過程中,人不去面對心裡最恐懼或最不了解的問題,要怎麼活?我對這點很疑惑,這也是我會走向佛教的原因。師父您說過,任何問題必須去面對它、接受它、處理它、放下它,死亡這個課題,我們如果不去面對,不管從每天生活過日子或教育中都對死亡不了解,如何能放下它?

師:在中國文化環境中的人,有二個極端。一是「今朝有酒今朝醉」,樂天知命的現實主義。另一是充滿恐懼,活在不安全感中,而由於不安全感,所以追求。追求是不可能滿足的,所以中國人只有少數人快樂,多數人並不快樂。有虔誠宗教信仰的民族,人們比較快樂,因為相信有未來,死後可以去到上帝的處所。我看到西藏的民族,不管有無錢財、有無地位,都很快樂,即使物質條件貧乏。我曾問一個人:「為什麼快樂?」他反問:「有什麼需要不快樂的嗎?」現在我們山上有二十多位喇嘛,我想,全山最快樂的人就是他們了。中國人受到潛在文化影響,總是心存恐懼,隨時隨地感到不安全,這就讓我們快樂不起來了。

(本文摘自第一回)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a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